产品详情
干枯凋谢的枝叶、断裂死亡的树木、烂熟坠落的果实……植物的生命周期已经到达了终点?它们是否还有继续利用的价值?
冬季天气严寒,植被凋零,但鄂尔多斯市民广场上的林间草地却披上了一层很有质感的彩色“衣裳”,红的、黄的、绿的,这些形状各异、颜色鲜亮的覆盖物为略显萧瑟的冬日注入了一丝生机与活力。走近观看,不难发现这些彩色覆盖物是由块状或拉丝状木制品组成,质地十分轻盈,并且覆盖物下方还铺设有滤网。它们到底是什么?又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呢?
近年来,随着我市园林绿化覆盖率的一直上升,园林绿化中修剪下的树枝及枯枝落叶等废弃物也随之增加。据统计,全市每年各类林地绿地产生的园林绿化废弃物约75000吨,其中,康巴什区每年可产生5000吨左右的园林废弃物。与生活垃圾不同,园林绿化废弃物有着存在体积大、占用面积大、受季节变化影响大等特点,如果处理不当,不仅污染自然环境,易引发火灾,还会产生病虫害、土传病害等二次危害。
为加快推进“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面对园林废弃物怎么样处理这一难题,2024年,鄂尔多斯市住建局联合康巴什区城市管理局公用园林事业服务中心、鄂尔多斯市水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部门,共同商议后决定学习借鉴其他城市先进做法,采取有机无害化处理的方式,将收集起来的园林废弃物,如枯枝、落叶、杂草等,经过分类筛选、粉碎拉丝、染色晾晒等工艺后,制作成有机覆盖物。
“冬季,草木枯萎、地表,我们通过在道路节点、公园绿地等地表上方铺设有机覆盖物的方式,营造出生机盎然的景观效果。同时,在覆盖物下方还铺设有滤网,便于在春季草木发芽时搬运挪动。此外,该类型覆盖物在经过一到两年的时间后,贴近土壤的部分会逐渐褪色并自动分解,真正的完成取之于园林用之于园林的效果。”鄂尔多斯市水投清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利斌说。
据了解,有机覆盖物作为一种生态友好型材料,其大多以园林废弃物和森林采伐剩余物为原料,经过加工处理后,其色彩不但可以保持两年以上,同时还具备生态循环、保水调温、改良土壤、抑制杂草、防尘滞尘、美观经济、减少病虫害发生等突出特点。
建设无废城市,何为“无废”?“无废”实际上不是指绝对不产生固态废料,而是尽最大可能实现固态废料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处置安全目标,使资源利用率更高、社会效益更好。
跟随杨利斌,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位于伊金霍洛旗的鄂尔多斯市水务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水投集团),一进到生产园区,记者便被一大片色彩斑斓的有机覆盖物吸引,它们以各种图案的形式被铺设在广场中央,似祥云、似彩带。“咱们现在看到的有机覆盖物是经过拉丝工艺处理的,拉丝覆盖物通过附着在滤网上后可产生很强的抗风效果,最多可抵抗十级风力。”杨利斌一边说着,一边抓起一捧相互缠绕在一起的丝状覆盖物。
原来,在水投集团内部,有一座专门加工生产有机覆盖物的车间,园林废弃物被运载到存放点后,首先要通过圆盘式破碎机进行初次分类及破碎,再被运往加工处理车间进行二次处理。来到生产车间,只见被初次破碎的园林废弃物堆积如山,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紧张忙碌着。
“这是我们2024年专门打造的一处有机覆盖物的生产场地,占地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现在看到堆成山的碎渣是经过初次加工后的样子。在这里,碎渣首先要进行拉丝工艺,然后传送至履带式破碎机上震动筛选,筛选后留下长度3厘米、直径1厘米左右的碎块再进行着色,晾晒完成之后即可封装打包。”据杨利斌介绍,该车间每天可以加工生产2至3万公斤有机覆盖物。
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等废弃物不同,园林废弃物由于富含有机物质和营养物质,可通过生态处理实现资源化再利用,促进城市生态循环。
“为了让园林废弃物发挥出最大使用价值,水投集团引进了生物质供热制肥联产技术,这种技术是将传统的烧煤锅炉改造为生物质锅炉,通过燃烧粉碎加工过的园林绿化废弃物进行气化供热。目前,生物质供热覆盖水投集团本部、万通农业科学技术园区、红庆河镇,供热面积达30余万平方米。”杨利斌说。
据介绍,生物质燃烧是一种十分环保的燃烧方式,燃烧过程无烟、无味,每年仅利用康巴什一地园林废弃物供热,便可代替2000吨煤炭,减少5200吨二氧化碳排放。同时,生物质燃烧后每年可产生1千吨草木灰,草木灰富含丰富养分和有机质,制作成营养土后用于园林植被培育,既能够大大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还能改善土壤质量,推动园林绿地可持续发展。
来到水投集团的民族团结广场上,一尊山字形状,象征着民族团结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雕塑的侧面标注着它是由废旧的锅炉灰斗及两个灰铲焊接而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在水投集团,节能减排的场景随处可见,无废理念在这里得到无限延伸。
“多年来,我们从始至终坚持勤俭节约发展理念,坚持开源节流和降本增效并举。为了不断拓宽园林废弃物的应用场景,我们通过分类分项的加工处理方法,让园林废弃物变成了实用且美观的绿色建材。比如较大的树根,我们做成根雕、板凳;造型适合的树干,能做成护栏、指示牌;长短一致的枝条经过修剪后,还可以运往沙漠地区当作沙障。目前,我们已做了100吨左右的枝条筛选,并运往防沙治沙一线。”杨利斌说。
物尽其用,华丽升级,从景观设施到燃料、肥料、木制工艺品,再到变成防沙治沙的“利器”,水投集团通过一系列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解决方法,让各类园林废弃物在这里找到了最佳“归宿”,这不仅促进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更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节能减排与循环发展的长远目标。
“目前,我们已在鄂尔多斯市民广场中铺设了1400多平方米的有机覆盖物,接下来我们计划在鄂尔多斯大街、三号桥、四号桥,以及伊金霍洛旗等关键路口继续铺设。同时,我们还会在现有基础上对园林废弃物再升级,比如能做成木炭、生物质颗粒……”说起未来的打算,杨利斌充满期待。
上一篇: 何涨何跌:科技公司十大“过山车”